作者:鹿鸣
城市作为现代生活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以及安全感。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间规划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实现功能合理布局、交通高效组织、公共空间优化以及生态环境协调,成为了城市空间规划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科学的空间规划理念正在深刻重塑城市格局。从紧凑型城市的发展模式到多中心网络化布局,从复合功能街区的打造到地下空间的高效利用,这些前沿实践不仅提升了城市空间的使用效率,也增强了其应对未来挑战的弹性。在这场空间重构的浪潮中,中国知名智能城市及空间规划师苏运升,凭借其在城市总体规划、公共空间设计及应急适应性布局等领域的深厚造诣,成为了这一变革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智能城市及空间规划是一个多学科融合专业,从业者需要精通城市设计、信息技术、环境科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知识与技术,苏运升正是其中的精英。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他,不仅拥有“科班”的雄厚实力,还在经年累月的深耕中逐步构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规划理念与设计体系。他主张通过跨界融合,打破传统工业化与建造模式的局限,使城市规划师的视野得以从既定框架中解放出来,充分吸纳跨领域的知识与经验,从而以全局性、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审视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与人造物之间的深层关系。在苏运升的理论框架中,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拥有自我革新,自动迭代,自行发展的能力,能够孵化自己的未来。因此,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他通常会融入时间维度的概念,关注城市肌理的自然生长,力求通过合理的空间引导,让城市在演化中保持自身的秩序与活力。
在苏运升的职业生涯中,这一理念不仅仅是口号,更是贯穿职业生涯的链条。从承担上海世博会规划设计开始,苏运升便逐步探索并实践了这一理念的具体应用,他根据不同部品部件的功能需求与生命周期特性,制定了精细化的规划设计方案,确保了每一模块在建筑功能与结构上的高效整合。最重要的是,苏运升规划设计时,还采用了系统模数化设计方法,使建筑在不同生命周期内能够实现灵活变动和高效更新,从而提高了世博村的可复制性与适应性。上海世博村的成功不仅为中国绿色建筑的大规模产业化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样板案例,也为苏运升的“城市生命”理念构筑了牢固的根基。通过这一项目,他进一步验证了城市作为有机体的自我革新与演化能力,同时为未来智能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树立了新的标杆。
2008年,汶川地震的发生牵动了全人类的心弦。面对灾情,除了抢险救援之外,灾后重建也成为了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彼时,以土木工程、建筑类专业为重要支柱的同济大学临危受命,全面承担起了为受强烈地震灾害影响最严重的汶川、北川和都江堰地区做救灾应急规划和灾后重建的规划工作,时任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发展部总工程师的苏运升也随队前往,负责从绿色建造技术方面为灾后重建提供建议。在规划过程中,苏运升再次将“城市生命”的理念与灾后重建的现实需求进行了紧密结合。他将薄壁轻钢技术引入了灾后重建工作之中,以1000到2000根直径不等的钢管作为骨架,构建了一种具有高度抗震性和可持续性的建筑结构。这种薄壁轻钢结构不仅满足了灾后重建的紧迫性,也以模块化、可拆卸及再利用的特性,攻克了传统建筑模式在灾害冲击下面临的不可逆损毁的难题,充分考虑了未来可能的灾难应对需求,体现了“城市生命”理念中的自我修复与自我演化的能力。事实证明,苏运升这一创新是极其成功的。这些薄壁轻钢结构建筑不仅经受了诸多余震和芦山强烈地震的考验,更赢得了灾区群众的普遍赞誉,被称之为“生命庇护所”。
如果说上海世博会、四川灾后重建是苏运升“城市生命”理念的逐步探索,那么气膜版火眼实验室就是这一理念的精彩升华。这一项目是苏运升在综合多年正压充气膜结构建筑研究理论基础上,针对火眼实验室(气膜版)展开的一种“类生命建筑”设计实践的尝试。气膜结构的轻质特性和高强度,不仅使得实验室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搭建,还令其拥有无可比拟的气密性和抗压性,可以为检测环境提供一个独立且安全的工作空间,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性疾病筛查和紧急检测需求。新冠疫情暴发后,全球范围内的检测需求激增,各地的检测能力面临严峻考验。传统实验室建设周期长、场地要求高,难以满足突发疫情中的快速响应需求。而气膜版火眼实验室的出现,则使各地迅速建立起了大规模检测站点,有效缓解了疫情爆发初期各地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是新冠疫情最终得到有效控制并逐步走向平稳最坚实的助力。
总体来说,城市空间规划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石,深刻影响着城市的功能布局、社会秩序与可持续发展。苏运升的“城市生命”规划理念,赋予了这一传统领域新的生命。这种思维的转变,让城市空间规划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单一功能走向多元共融,推动了城市更具弹性与人性化的塑造。虽然取得了诸多成就,但苏运升始终未曾停下创新的脚步。在谈到未来的工作规划时,他表示:“在全球科技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管理在未来必将迈入全面智慧化的时代。因此,我将在‘城市生命’的理念上进一步引入智能科技,让城市拥有“智慧的大脑”,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标签: